5月中上旬,受鸡蛋市场需求先降后增影响,各环节库存压力先增后降,导致鸡蛋价格呈现先跌后涨走势。
5月上旬,正值五一假期期间,终端市场多以消化库存为主,整体需求表现疲软,叠加供应充足影响,鸡蛋价格承压下行,截至9日,全国主产区鸡蛋均价跌至3.00元/斤,创今年年内新低。
随着蛋价阶段性触底,市场补货需求逐渐释放,带动价格企稳回升,截至13日,全国主产区鸡蛋均价3.25元/斤,较前期低点回升8.33%。
下旬,尽管端午节备货需求或对鸡蛋价格形成支撑,但在产蛋鸡存栏量持续增加,叠加中、小码鸡蛋供应偏多,市场供应压力仍存,故部分机构预计,5月下旬鸡蛋价格或上涨空间有限。
库存转移与端午备货的双重驱动
库存压力缓解,但未完全出清
当前市场核心矛盾在于库存的转移效率。截至5 月 12日,全国生产环节库存已降至0.92天,流通环节库存1.27天,环比分别减少13.21% 和19.62%。湖北等产区库存虽下降,但销区二批以下环节仍存在积压。用户分析指出,库存从产区到消费者的完整转移周期需7-10天,目前库存转移仅完成前半段,后续需关注终端消耗速度。
端午备货预期支撑市场情绪
尽管当前处于传统消费淡季,但端午节前食品加工企业和商超的备货需求逐步启动。历史数据显示,端午节前蛋价通常有 0.1-0.2 元 / 斤的短期提振,但今年因存栏量高企(全国在产蛋鸡存栏 13.24 亿只)和替代品(猪肉、蔬菜)价格低位,需求提振力度受限。不过,低价环境下居民采购意愿增强,叠加南方高温导致产蛋率下降,市场对端午前价格修复仍存期待。
贸易端心态博弈:慢涨策略成共识
快速涨价的风险与弊端
若产区价格短期内涨幅超过0.3元/斤,销区贸易商可能因担忧高价回落而减少采购,导致价格 "冲高后跳水"。例如,河北昨日涨幅过高,今日价格已现滞涨;而南方产区因前期低价,贸易商拿货积极性较高,形成 "低价补涨、高价维稳" 的分化格局。
慢涨逻辑的合理性
慢涨策略(日涨幅0.1-0.2元/斤)更符合当前市场环境:终端接受度高,低价刺激消费,加快库存消化;贸易链风险可控,产区与销区利润空间稳定,避免恐慌性抛售;延长涨价周期,为端午备货预留空间,避免需求提前透支。
后市预判:短期震荡上行,长期风险犹存
未来3-5天关键节点
库存转移效率:若后天(5月15日)销区补货力度不减,产区库存压力将进一步缓解,价格或延续慢涨;反之,若销区拿货放缓,高价区可能面临回调风险。天气与存储压力:南方梅雨季节临近,高温高湿环境将加剧鸡蛋霉变风险,迫使中间商加速出货,抑制价格过快上涨。
端午价格走向展望
预计5月下旬蛋价或阶段性反弹至3.2-3.7元/斤,但受制于存栏高位和终端需求疲软,反弹幅度有限。6 月后,随着梅雨天气影响深化及存栏峰值到来,价格可能再次下探至2.8-3.0元/斤。
理性博弈,静待行业出清
2025 年的鸡蛋市场正经历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考验。短期看,慢涨策略是平衡供需的最佳选择;长期看,行业需摆脱 "赌行情" 思维,转向数据化管理、品牌化运营和差异化竞争。
对于养殖户和贸易商而言,当前需紧抓库存转移窗口,避免激进囤货,同时密切关注淘汰节奏与天气变化,为端午行情后的淡季储备韧性。唯有通过结构性调整,行业方能穿越周期低谷,迎来高质量发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