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国内生猪市场再度上演“涨跌拉锯战”。10月中下旬,受冷空气带来的消费回暖以及二次育肥入场影响,猪价一度从低点快速反弹,全国标猪价格重返“6元时代”,部分高价地区标猪报价甚至达到6.5元/斤以上。但好景不长,进入11月初,市场看涨情绪消退,猪价呈现冲高回落态势。
与此同时,上市猪企三季度利润普遍大幅下滑,牧原、温氏、新希望三大猪企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均超过50%,行业面临严峻挑战。
猪价短期反弹后劲不足
10 月中下旬,全国气温开启集中下降模式,平均气温环比下降 2-4℃,猪肉消费市场随之显现明确回暖迹象。其中南方降温尤为显著,部分地区气温环比降幅超 5℃,腌腊备货等季节性需求加速启动,备货量环比增长 15%-20%,终端市场采购活跃度同步提升 10%-12%,消费端对市场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。
与此同时,标猪价格此前跌至 11.2 元 / 公斤,创近 4 年以来新低,低价信号大幅刺激市场参与热情,二次育肥户入场量环比激增 30% 以上。在这一需求推动下,猪价在短短半月内快速回升至 13.5 元 / 公斤,累计涨幅超 20%,市场短期热度显著上升。
不过这波反弹行情未能延续,进入 11 月初后,市场迅速转入冲高回落走势。受猪价回升后盈利空间收窄影响,二次育肥户观望情绪升温,入场量环比骤降 60%;同时终端猪肉消费跟进不足,环比仅增长 3%-5%,远不及 10 月中下旬的回暖幅度,双重因素叠加导致猪价上涨动力耗尽。
据市场监测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外三元标猪价格已回落至 12.40 元 / 公斤左右,较 10 月下旬的反弹高点累计回落 1.1 元 / 公斤,跌幅约 8.1%。从供需格局来看,后市消费端若未能出现明显增量,猪价可能继续面临 3%-5% 的下行压力。
牧原、温氏等净利润大幅下滑
第三季度,上市猪企净利润遭遇 “滑铁卢”,头部企业降幅尤为显著。其中,牧原股份净利润同比下降55.98% ,温氏股份同比降幅扩大至65.02% ,新希望净利润同比更是暴跌99.63% ,接近归零,行业盈利压力全面凸显。
利润的普遍性下滑,核心诱因是三季度生猪价格的深度下行。数据显示,生猪价格从 6 月 30 日的 14.7 元 / 公斤,持续跌至 9 月 30 日的 12.24 元 / 公斤,期间累计下降2.46 元 / 公斤,降幅达16.7% ,且中途一度跌破 11 元 / 公斤,创阶段性低位,直接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。
为对冲行业压力,主要猪企已通过优化生产管理降低养殖成本。以牧原股份为例,其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从 1 月的 13.1 元 / 公斤,逐步降至 9 月的 11.6 元 / 公斤,期间累计下降1.5 元 / 公斤,降幅约11.5% 。但即便成本控制成效明显,仍难以抵消生猪价格超 16% 的大幅下跌带来的冲击,企业盈利依旧承压。
产业应对:产能调控成行业共识
面对当前全国生猪产能较合理区间偏高约 8%-10%、猪价持续低位运行导致行业普遍亏损的困境,11 月 2 日在广东新兴县召开的 2025 生猪产业发展大会上,“产能调控” 成为各方高度共识,多项具体调控方向被重点讨论。
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蔡辉益在会上明确强调:“生猪产能必须要控制,否则必然陷入持续低迷。据协会监测,近半年行业新增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仍有 3%-5% 的冗余增长,若不及时调控,后续亏损周期可能延长 6-8 个月,没有稳定的利润,产业不可能高质量发展。”
蔡辉益进一步指出,在产能调控中,年出栏量超 100 万头的大型猪企需承担 “带头责任”,积极响应国家调控政策,主动将产能压缩至合理范围;中小型猪企也应同步调整,避免逆势扩张 —— 据测算,当前若有 30% 以上的中小企业停止新增产能,可快速缓解行业供需失衡压力。
与会的温氏股份总裁黎少松明确表示支持产能调控,他结合行业现状分析:“产能调控能有效避免行业过度‘内卷式’竞争。以今年三季度为例,行业头部企业平均毛利率同比下降 12-15 个百分点,部分中小型猪企亏损率已超 60%,这种产能过度带来的深度亏损,是很多从业者都无法接受的。”
已有部分企业率先落实产能调控行动。广西扬翔股份常务副总裁张从林透露,该公司正通过优化养殖布局主动减产能:今年的出栏目标为 565 万头,计划至明年降至 530 万头,出栏规模预计缩减 35 万头,降幅约 6.2%,后续还将根据行业供需变化动态调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