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猪肉价格持续走低,不少民营养猪企业面临经营压力。就在行业调整的关键时期,一批有着国企背景的养殖主体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——各地国有企业通过入股、新建猪场、参与重组等方式,积极扩大生猪产能。
据行业统计,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市、37家国企规划生猪产能超过7000万头,约占全国总出栏量的10%。从融通农发的70万头养殖布局,到厦门建发对天邦食品的注资支持,再到各地方国资参与正邦、傲农等企业的重整,这一轮“国企养猪”的现象,正在悄然改变行业格局。这背后,不仅是市场行为,更体现出行业稳产保供、实现良性发展的新动向。
国企进场,助力行业稳定
一些大型农业国企正加快布局生猪养殖。例如融通农发,已在四川、河北、湖北等地建设养殖基地,形成超过70万头的产能,平均每日可向市场供应约2万头生猪。根据规划,该公司未来产能还将持续提升。在推进过程中,国企也与牧原、正邦等民企开展合作,通过“国企+民企”模式实现资源互补。一些新项目建设水平较高,实现了喂料、环境控制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,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。
在部分民营猪企遇到阶段性经营困难时,地方国企也及时施以援手。以天邦食品为例,在企业面临压力之际,厦门建发方面通过注资、提供供应链支持等方式帮助企业缓解压力、降低饲料成本,为其后续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。
类似地,傲农生物在资金链紧张之时,也得到了泉州及湖北等地国有资本的支持,通过重组引导企业优化区域布局、调整养殖模式,最终实现扭亏为盈,资产负债率显著下降。
正邦科技的重组也体现出多方资本协作的特点。在双胞胎集团等民营主体牵头的同时,江西、广东等多地国资机构共同参与,帮助企业聚焦主业、优化生产管理,使母猪存栏和养殖效率都得到明显回升。
除此之外,包括温氏、新希望、金新农等企业,也先后通过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、与国企合作新建猪场等方式,增强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。
国企养猪形成三大模式
从全国来看,国企在养猪领域的布局已初步形成三大类型:
一是中央企业,如中粮、融通等较早或新近布局生猪板块的大型央企;
二是地方国有企业,如建发集团、越秀农牧、广弘控股等各省级农业投资平台;
三是混合所有制企业,由国企和民企通过合资共建的方式形成合作机制,实现优势互补。
在产能布局方面,国企养猪体现出三个突出特点:
首先是区域集中,贴近主销区。例如成都兴城集团在川渝地区建设生猪基地,保障本地市场供应;越秀农牧在贵州建设养殖集群,主要面向广东市场。
其次是注重全产业链整合。不少国企从饲料生产、养殖管理,到屠宰加工、冷链物流乃至品牌销售,推进一体化运营,提升整体效率。比如广东食品进出口集团自建冷链,广垦畜牧推出自有品牌猪肉,实现附加值的提升。
第三是强调科技应用。很多国企项目在智能化、信息化方面投入较大,如猪场远程监控、生猪健康识别、全程溯源等,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,也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方向。
国企养猪,不止于经济效益
国有企业积极参与生猪养殖,除了市场考量之外,也着眼于保障民生、推动行业稳健发展。
在猪肉价格波动明显时,地方国企往往配合政府调控政策,通过调节出栏节奏、参与储备投放等方式,帮助稳定区域市场价格和供应。一些大型养殖基地的建设,也显著提高了重点城市的猪肉自给率,增强了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。
与此同时,国企在养殖环保、疫病防控、智能化改造等方面也积极投入,推动行业整体规范提升。比如融通农发在环保处理上的投入,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;越秀农牧推广“5G+物联网”猪场,帮助中小养殖户降低人工和防疫成本。
此外,国企规模化的养殖项目,往往能够带动周边饲料加工、物流运输、有机肥生产等配套产业发展,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,促进农民增收。
可以说,国企进入养猪领域,不仅是资本的行为,更体现出行业结构优化、供应链保障升级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。未来的养猪业,将呈现出国企、民企、农户多方协作、共同发展的新格局。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说:“当国企也踏踏实实来养猪,说明这个行业正在走向成熟、稳健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