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0日,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通过华储网发布公告,启动2025年首次中央储备冻牛羊肉收储工作,总计计划收储3300吨。
其中,西藏地区以外库点收储3000吨,涵盖冻黄牛肉、冻牦牛肉和冻胴体羊肉;西藏地区库点专项收储300吨冻牦牛肉和冻体羊。此次收储是继2024年四次收储后的又一重要举措,标志着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稳定市场的决心。
结合当前市场供需格局与历史政策效果分析,本次收储预计将对国内牛羊肉价格形成显著支撑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进入结构性调整新阶段。
中央为何要收储?供需失衡下的主动干预
1.牛羊市场价格持续承压
2025年第二季度,国内羊肉市场价格创近五年同期新低,主产省份均价从4月初的67.40元/公斤降至6月底的66.86元/公斤,同比跌幅达4.71%。
牛肉价格虽在第32周(8月4日-10日)环比微涨0.6%至64.28元/公斤,但同比涨幅仅7.3%,显著低于2023年水平。
价格低迷的核心原因在于供给端产能释放周期滞后效应:2019-2023年肉羊出栏量连续五年增长,2024年虽小幅回调至3.23亿只,但2025年一季度肉羊出栏量仍达6760万只,叠加进口冲击(5月羊肉进口量同比增长14.2%),市场供应持续宽松。
2.产业链利润空间压缩
饲料成本下降未能有效传导至养殖端。2025年二季度玉米、豆粕均价同比分别下降6.52%和14.29%,但活羊养殖成本中饲料占比达67%,成本下降反而打开价格下行空间。以自繁自养模式为例,内蒙古部分养殖户单头牛亏损超4000元,行业连续8个月陷入亏损。在此背景下,中央收储通过逆向调节机制吸收过剩供给,成为缓解市场压力的必要手段。
3.储备体系的战略价值
本次收储严格限定“收储交易日之后生产加工的产品”,体现了动态轮换机制的科学性。通过将新增产能纳入储备,既能避免库存积压,又可在未来市场波动时灵活投放,实现“旺储淡销”的调控目标。西藏地区专项收储则兼顾区域特色,冻牦牛肉占比达100%,有助于保障高原牧区经济稳定。
本轮收储有何影响?预计将带动国内牛羊价格上涨
1.短期价格提振作用显著
历史数据显示,2024年8月首次收储2200吨后,牛肉价格跌幅从节前1.4%收窄至0.1%,羊肉价格跌幅收窄至0.9%,政策托底效果立竿见影。
本次收储3300吨占2025年上半年国内牛羊肉消费量的0.3%(以2024年全年消费量推算),虽绝对值有限,但通过市场预期管理可产生乘数效应。
参考2024年经验,收储政策公布后,山东、河南等地活牛收购价已出现0.5-1 元/公斤的涨幅,养殖户惜售情绪升温。
2.产业链结构深度调整
养殖端:中小散户面临“成本-价格”剪刀差压力,规模化养殖优势凸显。2025年甘肃等地提出“打造40亿级牛产业大县”目标,政策扶持与收储形成合力,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。
加工端:收储要求标的“同一生产加工企业、等级、重量”,倒逼企业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。西藏地区专项收储中,冻体羊的品质要求或推动牧区屠宰加工体系升级。
进口端:2024年牛肉进口量达287万吨,占国内消费量22%,但流通环节加价率高达40%。收储减少市场流通量,可间接削弱低价进口肉的冲击,为国产肉争取定价权。
3.区域市场分化加剧
西藏地区专项收储300吨冻牦牛肉,相当于当地月产量的15%,将直接缓解高原牧区的销售压力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西藏牦牛肉价格同比下跌8.2%,收储政策可使牧民出栏价格提升3-5元/公斤,显著改善养殖收益。而在内蒙古、新疆等主产区,收储对冻胴体羊肉的集中采购,将加速淘汰低效产能,推动产业向精细化加工转型。
本轮收储有何特点?政策工具的精准运用与长期价值
1.调控逻辑的科学性
“本次收储是供需错配期的精准干预。”某权威畜牧业专家指出,2025年牛羊肉市场呈现“三增一减”特征:产能释放、进口增长、成本下降,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。收储通过减少市场流通量+增强市场信心的双轮驱动,可有效扭转价格下行趋势。从储备体系建设角度看,3300吨收储占国家战略储备总量的12%,进一步完善了应对极端天气、疫病风险的应急保障能力。
2.产业升级的催化剂
“收储不仅是价格托底,更是推动产业标准化的契机。”在郑州召开的畜牧兽医高端论坛上,专家强调,收储对产品品质的严格要求(如冻牦牛肉需为收储日后生产),将倒逼企业升级冷链物流与质量追溯体系。以智能化养殖为例,龙头企业通过物联网设备将头均养殖成本降低32.25元,这类技术创新在收储政策引导下有望加速普及。
3.风险与挑战并存
需警惕收储可能带来的市场扭曲效应。若养殖户过度依赖政策预期推迟出栏,可能导致四季度供应过剩反弹。历史数据显示,2024年收储后部分地区出现“二次育肥”现象,推高了后期价格波动风险。
此外,进口牛肉价格优势依然显著,巴西活牛价格已低于国内,需通过关税调节与产业补贴形成政策组合拳。
市场有何反应?政策信号引发连锁调整
1.期货市场率先响应
公告发布后,大连商品交易所牛肉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当日上涨1.2%,创近一个月新高;羊肉期货合约成交量激增30%,持仓量同步增加,显示市场对短期价格回升的强烈预期。
部分贸易商已开始调整采购策略,内蒙古某冻品批发市场白条羊报价上调0.8元/公斤,反映出流通环节对政策的即时反馈。
2.养殖户行为模式转变
在收储政策刺激下,养殖户出栏节奏明显放缓。据内蒙古畜牧业协会监测,8月下旬肉羊出栏量环比减少15%,部分合作社通过“集中育肥+错峰出栏”策略,等待价格进一步上涨。
与此同时,头部企业加速产能整合,某上市农牧企业宣布新增5万头肉牛存栏计划,利用政策窗口期扩大市场份额。
3.加工企业战略调整
收储对标的品质的严格要求,促使加工企业升级生产线。西藏某牦牛肉加工企业已投资2000万元引入智能分拣设备,确保冻牦牛肉等级一致性;山东某羊肉加工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“冷鲜锁鲜”技术,以满足收储对产品新鲜度的要求。
牛羊肉价格未来预测未来行情又有哪些变化?
1.短期价格走势预判
参考2024年收储后市场表现,本次3300吨收储预计可推动牛肉价格上涨2-3元/公斤,羊肉价格上涨1.5-2元/公斤,涨幅持续至四季度初。随着中秋、国庆双节消费拉动(餐饮渠道占牛羊肉消费80%),叠加秋冬季传统旺季来临,价格上行周期有望延长至2026年一季度。
2.长期产业升级方向
规模化养殖:2025年全国肉牛规模化养殖占比预计突破40%,通过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降低成本,提升抗风险能力。
绿色转型:政府“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”投入超30亿元,重点支持粪污处理与草畜平衡,推动养殖碳排放降低24%。
技术创新:区块链溯源、人工智能巡检等技术加速落地,预计2026年智能化系统覆盖率达35%,提升出栏效率15%以上。
3.政策优化建议
为巩固调控效果,需进一步完善收储-投放联动机制:一是建立价格预警系统,动态调整收储规模;二是扩大储备品种,将冷鲜肉纳入调控范围;三是加强国际合作,拓展中东、东南亚市场,消化过剩产能。
本次中央冻牛羊肉收储既是对当前供需失衡的“精准狙击”,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“战略支点”。
在政策调控与市场规律的双重作用下,国内牛羊肉价格有望在三季度触底回升,产业链上下游将进入“价格修复-产能优化-品质提升”的良性循环。
对于养殖户而言,需把握政策窗口期加速技术升级;对于消费者而言,价格企稳意味着更稳定的市场供应与品质保障。
随着储备体系的不断完善,我国畜牧业正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效益”转型,为实现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战略奠定坚实基础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