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11月上旬生猪市场核心矛盾清晰显现:集团场单方面释放出栏压力,散户持续惜售压栏,当前市场承接能力尚可,短期供需形成脆弱平衡。但随着集团场滞后出栏集中释放、二育压力后置,叠加腌腊需求启动节奏不确定,后续行情将呈现“震荡探底”态势。本文结合现货动态与产业行为,解析供需博弈下的市场走向。
供应端方面,集团场成为11月出栏主力:10月超卖后,部分企业为锁定利润并迎合冬季大猪消费偏好,选择压栏增重,导致11月上旬出栏进度显著偏慢,头部集团出栏计划完成率不足33%,滞后量将在中下旬集中释放,供应压力较10月并未减弱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散户的惜售情绪:近期猪价快速下行导致养殖利润收缩,甚至部分地区陷入亏损,散户普遍寄望于后续腌腊旺季,选择延长压栏周期,当前待出栏生猪体重仍有提升空间,形成“集团单方面出、散户坚决不出”的分化格局。此外,二育市场的滚动操作进一步加剧供应压力后置,10月上旬入场的二育生猪已进入出栏周期,前期承接的供应正逐步转化为当前市场压力,东北、华北等主产区的大体重二育猪集中出栏,将与集团场出栏形成叠加效应。
需求端虽未进入旺季,但仍具备一定承接能力:全国样本屠宰企业开机率呈缓慢回升态势,尽管增幅有限,但已能消化当前集团场的单方面出栏量,反映终端采购虽不积极但未出现明显抵触。当前消费端的核心变量在于腌腊需求启动节奏,传统腌腊活动需15℃以下低温环境,近期南方气温普遍偏高,导致腌腊需求迟缓,仅为餐饮行业小体量、小规模腌腊。结合天气趋势及历史规律,市场预期腌腊时间约为11月底至12月冬至前后。值得注意的是,腌腊需求启动后有望带动猪肉消费提升15%-20%,这将成为短期需求端的重要支撑,但在启动前,消费端仍以稳弱为主,难以对猪价形成强力提振。
从周期长度看,今年春节较往年推迟约15-20天,使得腌腊消费周期相应延长至2个月左右(往年约1.5个月)。这一变化将产生双重影响:一方面,延长的消费周期会分散需求集中释放的压力,削弱价格短期冲高动能,避免行情出现“脉冲式上涨”;另一方面,更长的周期意味着市场能承接更多生猪出栏量,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端的累积压力,为短期市场平衡提供支撑。当前猪价较上年同期下跌约25%-30%,低廉的价格显著提振家庭及餐饮端的腌腊、灌肠消费意愿。
综合供需两端分析,11月中下旬行情将呈现“中旬震荡下跌、下旬跌后弱反弹”的走势。中旬来看,集团场滞后出栏量集中释放,二育生猪进入出栏高峰,市场供应压力阶段性放大,而散户仍坚守惜售策略,需求端尚未启动,猪价将延续稳中下行态势。下旬随着南方气温逐步下降,腌腊需求有望缓慢启动,同时前期集中出栏后市场供应阶段性减少,猪价可能出现缩量反弹,但反弹空间受限,预期11月中旬全国均价或在11.2-11.8元/公斤,11月下旬或在11.0-12.0元/公斤。
展望12月,市场供大于求的核心格局未改。尽管腌腊需求能带来阶段性消费支撑,但考虑到二育出栏延续、集团场产能仍处高位,以及散户大猪供应的释放,整体供应压力仍将大于需求增量,猪价大概率在反弹后再次下探,预期12月全国生猪均价或在10.6元/公斤-12.0 元/公斤,低点或低于10月全年最低点。长期来看,行业产能去化尚未完成,能繁母猪存栏仍高于正常保有量,后续供应压力依然存在,市场仍将处于“磨底调整”阶段。
|